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农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 “疆遇团结·振兴乡村”实践团赴博乐市精河县托里镇伊吉林莫墩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8-07    浏览次数:


为了解农业农村发展情况,7月27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疆遇团结·振兴乡村”实践团赴博乐市精河县托里镇伊吉林莫墩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田间地头观察农业生产现状,采访村书记和乡村村民,了解当前乡村振兴的相关措施和内容。


问耕知学浅 烈日悟根深

博乐市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实践团在伊吉林莫墩村参观了当地棉花种植情况。炎炎烈日,在高达三十八度的棉田里面,实践团没有丝毫的疲惫和抱怨,反而兴致勃勃地听着当地村民讲述“今年这个棉花品种比去年的好,结的棉桃也比去年的多,不容易倒伏,但今年的红蜘蛛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多。”成员们本来还想借助自己所学的农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帮村民解答疑惑,可发现自己完全解释不清楚村民们所提出的问题:“出苗慢的种子是不是品质不好?”“这棉花后期到底需不需要再施肥?”“这些红蜘蛛为啥打了药也没啥效果?”在经过一连串的询问后,队员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只不过是实践生产中的冰山一角,要想理论联系实践,还需要多下地。


 


振兴显担当 乡村展新篇

当走出棉花地后,村书记一脸骄傲地向实践团讲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实施以来,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这块地方全是土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巴。你看现在这弄得多好,这人住着也舒服。”村书记指着干净整洁的户外健身器材说,眼里是藏不住的骄傲和喜悦。村书记还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模范村民王苪云和她的老伴。退休后闲不下来的老两口,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发展起了庭院经济。这些年来,他们在自家的小院种植了蔬菜,还发展了庭院养殖,增加了经济收入。“庭院里不仅种植了蔬菜,还养了40多箱蜜蜂,通过精心管理,收获了500多公斤蜂蜜,算下来有2万元的收入。” 村民王苪云高兴地说。



绿叶托梦想 汗水润乡村

最后实践团来到一处果园,一位憨厚朴实的大妈站在果园处招手。“你们看这果树今年长得真好,尤其是这个苹果,这一棵树上结了好多。还有那边那个蟠桃,我摘给你们尝尝。”大妈很热情,蟠桃很甜,“这几年政策好,之前这果园村里让种都没人种,后面才知道种地政府还给钱,我这就种了,而且每年这些果子也能卖不少钱,那边还有李子树,现在还没熟......”队员也帮大妈摘了许多苹果,摘完之后大妈拿了一袋果子送给实践团,队员们虽然筋疲力尽但内心很甜。小小的苹果是伊吉林莫墩村乡村振兴成果的浓缩,也是无数朴实无华的农民的希望。


 


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坚定了学农的初心和信念,深刻认识到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必须要更加努力学习,扎根于田间地头。同时要虚心向农民请教,在劳动实践中锤炼本领,瞄准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创新研究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