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农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 红石榴推普社会实践团赴苏阿拉木图小学开展推普助农夏令营活动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7-24 浏览次数:
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7月22日,由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和农学院联合指导的红石榴推普社会实践团,走进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苏阿拉木图小学,举行“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苏阿拉木图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并开展为期3天的“推普助农·童心筑梦”暑期夏令营活动。
语言为桥连童心,文化交融共成长
实践团队开展了以"语言为桥·认识新朋友"为主题的夏令营课程,在"破冰相识"环节,团队成员通过生动活泼的PPT,向孩子们介绍了实践团的组成、南京农业大学的校园风光以及本次活动的意义。屏幕上闪过的金陵美景、大学校园生活照片,引起孩子们阵阵惊叹。"原来南京这么美!""大学里的实验室好大啊!"孩子们用普通话表达了对展示内容的向往,部分孩子的表达虽不够流利,但情绪真挚。
"请大家跟我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普通话训练环节,团队成员耐心带领孩子们朗读农谚,纠正发音。来自三年级的哈萨克族学生叶尔恩勇敢地站起来,用刚学会的成语描述家乡:"我的家乡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巍峨雄伟'的天山。"虽然发音还不够标准,但他认真的态度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种子盲盒探秘”环节将课程的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团队成员展示了提前准备的种子盲盒,并引导孩子们轮流上前,在闭眼触摸后尝试猜测种子种类。孩子们运用课程中习得的普通话词汇进行描述,如“这个种子圆圆的、滑滑的”“这个长长的、有点扎手”。通过对不同作物种子的对比观察,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类作物的特征,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深化了对农业的认知与兴趣。
学业辅导解难题 劳动实践长才干
暑期夏令营期间,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特长与语言优势,分组为孩子们提供“特色”暑假作业辅导服务。四年级哈萨克族学生恩塔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实践团成员采用画图方式进行耐心讲解;五年级学生阿克玛然在作文写作中面临表达困境,团队成员引导其先用母语梳理思路,再转化为普通话表述。这种“双语辅导”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孩子们的学习难题,也提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
此外,实践团队开展了植物标本制作与作物种植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向孩子们系统讲解了植物种植的基础要点,随后,在实践团成员的现场指导下,小朋友根据领取到的花盆与种子,独立完成播种、浇水等种植步骤。四年级学生恩卡尔在活动后表示:“我要把它放在窗台上,天天看着它长大!”
在制作植物标本环节,孩子们将校园里采集的叶片小心翼翼地夹在标本册中,认真标注植物名称和采集日期。实践团还特别准备了南京梧桐树叶标本作为礼物,让孩子们感受南北植物的差异。
揭牌签约启新程,推普助农促团结
依托本次实践活动,南京农业大学红石榴暑期社会实践团带队老师夏木夏提·阿曼秦与苏阿拉木图小学校长周军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并为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苏阿拉木图小学校长周军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这次合作将为我校师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特别是普通话推广与农业科普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必将为孩子们的成长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南京农业大学红石榴推普社会实践团带队老师夏木夏提·阿曼秦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以基地为平台,持续开展推普教育、农科实践、文化交流等活动,为边疆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接下来,双方将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通过推普教育、农科实践、文化交融等活动,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基地的建立将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此次夏令营活动是南京农业大学发挥农科特色、服务边疆教育的生动实践,团队以语言为纽带,以农业为媒介,助力乡村儿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