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农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 村居生活焕新采,合作社发展谱新篇 ——南农学子深入上方村调研“千万工程”成效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7-14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11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近日赴溧水区上方村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方式,学习乡村振兴经验,展现农科学子服务“三农”的实践担当。
村民调研见村兴
实践团深入上方村养老服务中心开展调研。访谈中,村民夏叔叔表示:“这几年村里变化最大的就是道路,现在出门方便多了!”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实践团了解到,该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其主要收入来源为政府补贴和土地流转收益。在农业生产方面,该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和红薯等主粮作物,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并应用无人机植保等现代技术;同时,茶叶等小规模特色经济作物则保留了部分传统种植方式,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的有机结合。
深入村庄观村貌
随后,实践团走进村庄,切身感受到上方村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村庄内垃圾分类设施完善,环保宣传标识随处可见,各类分类垃圾桶科学分布,并创新性推行积分制,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走访中可见,硬化道路平整通畅,绿化景观层次分明,健身休闲设施配备齐全。引人注目的是,村里精心打造了昆虫生态园和世界昆虫邮票博物馆,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整个村庄展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风貌。
访谈寄望育农才
实践团走访南京市溧水区塘窦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了负责人武洪星。他介绍,合作社共有600余亩耕地,采用“稻-麦”轮作模式,实现翻土、播种、施肥、收割全程机械化,通过无人机作业、秸秆还田提升效率,水稻亩产达千斤、小麦约700斤。同时,作为老党员的武爷爷寄语青年农科学子常到田间,“农民需要技术,农村需要青春”,并强调“重视农业、搞上去,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实践团成员由此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更需一代代农科人扎根乡土、接力奋斗。
实践团通过调研与采访,梳理出上方村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广农机应用、优化耕作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土地利用率;创新生态治理,通过建立村民环保激励机制,共建宜居乡村;推动文旅融合,挖掘特色资源以培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基层,挖掘更多乡村振兴故事,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