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农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 棚间勘困局,摹画智农新卷,巳火金陵团开展设施农业调研活动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7-28    浏览次数:


7月8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巳火金陵智农团”在指导教师郑恒彪副教授的带领下,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溪田田园综合体实践教学基地,聚焦设施农业现状与转型路径,开展智慧农业调研。

基地概览

该基地的设施农业大棚以应季蔬菜种植为主,涵盖丝瓜、茄子等品类,此前还曾种植黄瓜、西红柿、生菜、彩椒等作物。目前,大棚内仅配备地膜覆盖、滴灌系统等基础设备,尚未接入水肥一体化、环境传感器、土壤墒情仪等智能装置。其产出的新鲜蔬菜水果主要供应“盒马生鲜”等渠道,当前日供应量维持在300~400kg。


44D4C


生产环节中,滴灌系统较传统漫灌可节水约30%,但仍存在明显的人力依赖:温湿度调控需人工启闭通风口与遮阳网,土壤墒情依赖人工采样检测,除草、病害防治等环节采用集中打药方式,导致施肥、防治、灌溉等成为劳动力集中投入的核心环节;甜瓜种植基地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果实生长状况需人工定期巡查监测,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现代科技手段。


25114


生产痛点

团队成员通过基地管理人员汪竹岩老师了解到,大棚智能化改造面临三重制约:一是成本压力显著,单个大棚智能化改造需5-8万元,小规模种植主体难以负担;二是技术操作门槛高,现有人员对物联网设备运用、维护等能力不足,担忧维护成本;三是产学研衔接缺失,基地缺乏针对性技术解决方案。


23B36


解决方案

针对基地智慧农业技术渗透率低的现状,结合硬件升级滞后、人力依赖突出、技术合作断层的核心问题,郑恒彪副教授提出转型需遵循“小步快跑、精准适配”原则,优先在效益明显的环节实现突破。


2AA0B


下一步,实践团队将从三方面推进工作:一是撰写《设施农业智能化升级路径分析》报告,通过对比小型智能温控设备、简易土壤监测仪等轻量技术的成本效益,提供低成本试点方案,缓解硬件升级的成本压力;二是推动“高校-基地-企业”联动,引入科技企业开展智能滴灌改造试点,解决技术合作断层问题;三是同步开展农户技术培训,采用“示范田”模式开展实践指导,有效降低新技术采纳风险,逐步缓解人力依赖较高的现状,助力基地构建“设备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的生产体系。


4D41E


本次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巳火金陵”智农团对南京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的调研,精准聚焦中小规模基地在设施农业智能化转型中的痛点,深入剖析了基地智慧农业技术渗透率低的核心问题。调研以问题为导向,不仅为智慧农业技术在基地的落地夯实了实践基础,还明确了后续通过“高校-基地-企业”联动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模式创新的方向,为中小规模设施农业基地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