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农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 种粮困局,农民怎坚守?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7-12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7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青穗行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春秋乡万善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对万善村的农户进行采访和调研,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粮价与成本、技术落地难和劳力断代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调研】小农看天吃饭,大户本高利薄
在方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农户家中,对其种植作物、田间管理方式、病虫草害防控方式和科技培训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团队了解到,小农户的田间管理方式较为传统,且主要“看天吃饭”,干旱洪涝等恶劣气候影响较大;家庭农场则在机械化和技术培训上能够获得较好的推广和支持,但总体上成本较高。由于粮价基本保持不变,收购价难有上升空间,进而导致利润降低。
【洞察】虫害越治越凶,技术落地遇坎
采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病虫害加剧,防治失灵:现有农药选择出的抗药性导致顽固杂草难以根除。田地里的病虫害一年比一年严重,秸秆还田的措施与暖冬的影响,使虫卵能够安然越冬,在来年造成更大的危害。紫外防治收效甚微,设施数量不足时甚至会加重虫害,产生反作用。农民们普遍找不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技术推广脱离实际:政府推广的部分种植技术和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强行推广某些模式,往往与农民的操作环境和经验脱节。由于实际调控因素很多,理论可行的技术到田地里常常难以推进。政府文件中规定,玉米和大豆间作需以1:2模式进行。但实际上,玉米(禾本科)和大豆(豆科)的除草剂存在互抑效应:一方使用的除草剂会抑制另一方生长。对于这种情况,农户往往难以解决。
同时,小农户常难以获取信息,对新技术了解普遍不足。团队认为,这般现况的改善或许需要适时向农户推广新技术;政府、企业等各方发挥自身作用,共同开展培训工作,和农户相互反馈。
后继无人,未来存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万善村中60岁以下的种植户不到十人,年轻人也很少接触农活,基本不去种地。农学生大多转向研究而非一线种植。真正能落地支撑未来粮食生产的力量在哪里?前景不算明朗。
【思考】劳力断代危机显,机械全程盼破局
直面这不算乐观的现实,成员在深入田间地头后才真切体会到,课本或课堂上描绘的农业图景,与生活实际存在着不小差距。
田间劳作的白发身影不禁引发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十年、二十年后,这些地谁来种?劳力断代的阴影,实实在在地压在土地上。六十岁以下的种田人屈指可数,年轻人远离土地已成常态,人才断层触目惊心。未来谁种地?这个问号沉甸甸地悬在眼前。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拷问。农学生流向实验室而非农田,更让最可能走入一线生产的“人才池”近乎枯竭。
团队认为,破局希望很大可能在于加速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以高效集约化为特征,提升生产力、化解劳动力问题。全程机械化作为智慧农业的坚实基础,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农业带来一线曙光:覆盖“种、管、收”的全过程机械化正日益普及,为解决诸多难题提供强大支撑,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柱,并为智慧农业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