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智慧麦作技术为河南获嘉万亩麦田开良方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5-23    浏览次数:


麦浪翻滚、丰收在望。在中原农谷的核心区,智慧麦作技术正在奋力书写粮食安全河南答卷。

2025516-17日,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智慧麦作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万亩农田示范区顺利举行,会议集中示范了数字麦田、麦情遥感监测、小麦生长模拟与智能决策、麦田耕种管收精确作业和智慧麦作管理平台等核心技术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教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卫文星研究员,获嘉县委书记赵明俊,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郑乃福,以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科院、江西农科院、湖南隆平高科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长安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和当地种粮大户共同参与。

观摩会现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田作物生长模型与智能决策技术研发”项目执行秘书肖浏骏副教授详细介绍了智慧麦作技术体系的核心内涵与关键技术,集中展示了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模型(WheatGrow)在河南省的模拟验证结果、基于“生长模型+遥感+AI”的麦作种、肥、水管理处方设计图、以及管理处方在田间的对比验证效果等。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现场演示了模型设计的管理处方与当地不同灌溉设备的配套应用效果,我校曹强教授介绍了模型处方在获嘉万亩示范区的应用成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田环境作物信息传感器与表型平台创制”项目执行秘书周栋副教授,介绍了项目研发的快照式多光谱成像型作物长势监测系统、高光谱与点云图谱合一传感器、作物表型监测无人机平台和田间作业机器人等装备的功能和作业效果。此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杨小冬研究员、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李娴研究员,代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生产大数据平台研发与应用”,演示了粮食生产大数据平台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观摩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充分肯定了此次现场观摩会,他强调了农业科技落地的重要性,并提出五点建议:科研要紧密贴合生产实际,攻克农机作业与处方农艺适配难题;通过现场会等形式精准把握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需求;重视农业系统韧性建设以应对自然灾害;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升作物生产能力,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并优化模型适应性;加强农村5G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农业发展。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次现场会的实施成效,特别是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系统、麦田系统模拟与水肥管理处方设计技术、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无人机作业系统、智慧农作管理云平台以及示范区建设等,显著提升了当地的小麦生产管理水平。希望进一步推动技术体系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深化土壤-作物-大气系统模拟算法研究、智能农机作业均匀度优化及跨区域技术验证,为应对极端气候风险、促进小农户规模化转型、打造黄淮海智慧农业区域样板等提供全链条技术和产品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卫星对本次观摩会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现场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技术内容丰富,三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集中展示了作物表型监测技术、农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农作系统模拟技术的创新成果;二是实施成效显著,在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和平台系统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辐射意义重大,对推动黄淮海小麦主产区智慧农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针对项目后续实施,曹卫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技术体系,强化关键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功能和整体解决方案集成;二是构建应用模式,明确应用载体、技术规范、推广方式和经营主体;三是加强沟通协调,促进项目间交流合作和部门间协同配合。他强调智慧农业技术转化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依托农技推广体系,也要探索产业化服务模式,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4363B

下午,分别由我校朱艳副校长、罗卫红教授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杨贵军研究员主持的三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行了课题进展汇报和项目交流,彼此携手创新了不同项目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新模式。

河南示范区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强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针对智慧农业技术落地应用问题,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包含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的11个万亩农田示范区,其中河南获嘉、江苏泰兴和河北元氏等地已经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小麦模型验证和技术熟化工作。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不仅将为我国小麦产业带来深刻变革,更有望辐射到整个农业领域,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向新高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