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崖州湾青年联学启航,共铸种业新质生产力——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教师党支部专题党日活动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3-31    浏览次数:


323日至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建引领种业科技创新,以“崖州湾青年联学启航,共铸种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教师党支部、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党支部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第二党支部、第八党支部等四个支部通过精心筹备,在海南三亚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开展支部共建交流活动。

实验室第二支部党员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杨维才院士,实验室第二支部党员科研部副部长杨芳,实验室第八党支部书记张馨,南京农业大学种业科学系教师党支部书记鲍永美,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姜爱良等,以及四个党支部的50多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党员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特邀全国人大代表、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钱前院士做种业专题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实验室副主任陈凡致辞。

支部共建交流会由张馨主持。陈凡代表实验室致辞,他简单介绍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是隶属于中央科技委员会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以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为核心使命,聚焦农业、生态、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实验室依托崖州湾科技城集约化发展的区位优势,已吸引了先正达、中种集团等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入驻;通过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盟,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从论文专利向实际应用转化。在谈到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合作时,陈凡强调,本次党支部共建交流活动开创了科教融合与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希望今后双方通过科教联合招生等机制创新,发挥高校育人优势,共同培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

   张红生教授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种业学科致辞,自己作为一个有40年党龄的普通党员,很高兴参加此次支部共建交流活动,南京农业大学种业学科系在作物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聚焦南繁硅谷建设,是种业创新的“国之重器”。他希望通过党建活动,双方搭建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联合攻关。姜爱良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致辞,简单介绍了研究院基本情况,希望今后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此次交流活动,特邀实验室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做种业专题报告。钱前院士以“野生稻杂交稻超级稻南繁北育端牢中国饭,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科技创新成就大国粮仓”为题,系统梳理了我国水稻成功的创新之路:以袁隆平先生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创新研发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我国杂交水稻和超级稻育种从无到有,促进我国自主研发的水稻品种持续升级换代。他谈到了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实现水稻杂交三系配套成功,谢华安培育明恢63恢复系,朱英国培育红莲型不育系,石明松发现光敏不育系等等。报告最后,钱院士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勉励大家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勇攀农业科技新高峰。整场报告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科学前瞻性,展现了我国水稻育种研究的辉煌成就与光明前景。

鲍永美教授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教师党支部“走进种业”系列特色活动,在专业建设、全国种业科技培训班、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等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之后,并以“作物抗病与种子健康研究”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介绍了抗稻瘟病基因图位克隆,抗病相关分子机制,种子健康检测系统建立,种子丸化技术研发等等,并提出了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

黄骥教授在介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发展现状与规划后,以“农作物智慧育种平台研究”为题做学术报告。该报告基于机器学习基因和关键性SNPs发掘的方法、多方法表型预测模型的构建、育种芯片和适合育种工作的表型模型组合,以及知识驱动和模型驱动育种平台的构建等。目标以期通过预测模型,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减低育种成本,加速农作物育种进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做总结发言。杨院士首先表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科学家,能够参与此次党支部共建活动感到十分荣幸。他特别强调要传承和弘扬袁隆平先生的科学家精神:“我们要学习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专注杂交水稻研究的执着精神,这种对科研事业的坚守和专注值得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学习”。在谈到科技创新时,杨院士以王克剑团队在无融合生殖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例,深刻阐述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杨院士表达了深切期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是我们这一代科学家的历史责任。希望通过此次党支部共建活动,搭建更紧密的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种业科技创新输送更多优秀后备力量。杨院士的总结发言既体现了科学家对科技传承的重视,也展现了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殷切期待,为深化科教融合、加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交流会上,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鲍永美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与作物科学亚洲协会项目经理胡月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活动期间,种业科学系教师及研究生党员代表一行,先后参观了“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党建教育基地、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崖州湾科技城产业促进中心、国家野生稻资源圃、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


   西岛女子民兵纪念馆是天涯区首个党史学习教育示范点。西岛女子民兵连成立于1959年8月,称为“八姐妹炮班”,作为守岛驻军的防御力量,她们勇担重任,是在党领导下茁壮成长的一支光荣连队,是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基层建设的标兵。1963年,八姐妹炮班参加海南军区炮兵实弹射击比武,与正规作战部队的6个炮班同场竞技,八姐妹炮班则三发两中,勇夺第一,从此“一炮成名”,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历经岁月洗礼,西岛女子民兵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巾帼力量正演绎最美风景,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纪念馆再现了西岛女子民兵连不平凡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中国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风貌。


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是第一座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示范平台。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是基于翟虎渠院长多年潜心设计诱变育种理念研发而成。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技术总工程师许德春介绍: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的主要的任务就是种子创新,通过辐射诱变技术来创造更多的农作物的新品种,为我们国家的种业提供更多的突变体资源,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规划面积69.3平方公里,有南繁“温度”、南海“深度”和海南的“纬度”的战略优势。每年聚焦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800多家科研机构,8000多名科研人员在三亚开展农作物品种选育、亲本繁育、种植鉴定和种子生产等南繁活动。全国育种的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培育。南繁基地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国家野生稻资源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据钱前院士介绍,“该资源圃是已有22种野生稻1.3万份种质资源”。三亚国家野生稻资源圃中那野生稻一排排茁壮成长情景,非常壮观。最后,钱前院士带领大家参观了袁隆平先生题的“稻亦有道”,讲述了袁隆平不断创新的精神,从杂交稻最初的三系法到两系法、一系法,从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的故事。科学就是要创新,大家深受鼓舞。

最后,参观了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感受了现代种业实验室平台的智能化和现代化,非常震撼。

此次“崖州湾青年联学启航,共铸种业新质生产力”专题党日活动,得到了农学院大力支持,为青年教师党员和研究生党员之间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种业科技的魅力,坚定了投身种业科研的决心。未来,将与崖州湾科技城继续深化合作,推动种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实现种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活动是南京农业大学种业科学系教师党支部“走进种业”系列特色活动之一,是本支部将党建与教学、科研等双融合双促进的一次生动实践,此次支部共建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标志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党员们的活动感想

张红生:感谢鲍书记的组织,感谢董世楠老师的后勤服务,感谢刘坤佺同学的完美摄像,感谢李妤等同学的参观、交流期间的沿途引导;也特别感谢参加这次活动所有师生的积极参与、配合。我们一言一行代表了南农农学院和种业学科,给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老师留下来很好的印象,为双方今后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础。(张红生还分享了20多年前与钱院士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田间的合影,青涩照片时光衬垫。)

黄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作为种业科技的战略高地,通过党建引领、科研协同、人才共育、服务联动的深度合作,将有力推动我校种业科学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为种业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鲍永美:此次活动张老师带领着大家前往我国种业最前沿的实验室参观学习,既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种业顶尖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奋斗故事,也让我们树立了为我国种业创新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时不我待,大家一起加油干!

程金平:震撼的“国家野生稻资源圃”,震撼的“崖州湾实验室”,震撼的“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崖州湾科技城”、“南繁硅谷”、“电子加速器”,一幕幕高大上的字眼映入眼前。种业科技的高速发展,“端牢中国人饭碗”早已不是口号,是种业振兴的力量。此次活动中,陈凡主任的致辞,钱前院士的报告、杨维才院士的总结,给予了我们青年教师在种业科研道路上勇气与动力,鼓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陈孙禄:三亚崖州湾之行深深鼓舞了我,我看到了一群不同年龄的专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保障粮食安全精诚协作。我感觉作为一位种业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脚步更坚定了,有了学习的榜样和看齐的目标。

王治学:参加此次党建活动,深切感受到党的领导下种业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聆听钱前院士的学术前沿报告,深入崖州湾科技城科技转化中心和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见证生物育种"国之重器",更在野生稻资源圃触摸到种质资源保护的种业根脉。作为青年教师党员,我们将传承西岛女子民兵连铁心向党、精准攻坚的战斗意志,以科技报国之志投身种业振兴实践!

董世楠:此次专题党日活动,参观西岛女子民兵纪念馆感悟红色精神,从钱前院士报告中感受他对农业科学的独特见解和坚定信念。深刻领会全国人大代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陈凡"向种图强"的战略深意。野生稻资源圃里沉睡的基因密码、加速器平台中跃动的育种科技,都在诠释着现代种业发展的时代命题。将青年人才推向种业变革前沿,以科技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种业振兴,让中国芯种子扎根大地、走向世界。

李见博: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的领域到了科学家躬身力行、润物无声的精神。钱前院士、杨院士等科学家的贡献,不仅是技术成果的积累,更是一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他们的报告和总结,传递出科研工作者扎根一线、服务国家的使命感。

魏祥蕾:红色基因是精神源泉,科技创新是实践路径,端牢“中国饭碗”是使命目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党建为引领,传承西岛精神,勇攀科技高峰,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陈昕怡:此次党日活动,我们在春风和暖的崖州湾参观了智能化实验室,在海南大学南繁研究院领略了电子加速器的创新发展,在科技园学习了南繁硅谷的各项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历史和成果。在参观野生稻种质资源圃时,钱前院士给我们讲述了野生稻发掘与驯化的过程,及野生稻资源保存对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告诫我们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要时刻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要畏惧困难与委屈,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发展自己,才会获得更加精彩的人生。

王玮晨:通过本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国家实验室里前沿的科研设备,资源圃中丰富的野生稻种质资源。与实验室人员的交流会上,大家围绕科研与党建的融合各抒己见,这让我们认识到,党建引领不仅能激发科研活力,更能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凝聚强大合力。

熊子为:这两日的党日活动让我感受颇丰。参观了西岛民兵纪念馆,我感受到海南军民团结守护海疆的奉献精神;参观了野生稻资源圃,我深刻理解了杂交水稻探索的艰辛历程以及农业的无限未来。此外崖州湾科技城的快速发展令我感受到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蓬勃动力。海南既铭记历史,又紧抓时代机遇,在传承中迈向未来。

刘坤佺:在为期两天的党日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钱前院士带领我们参观的野生稻资源圃和开展的相关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钱前院士告诫我们的:“作为党员科研工作者,要始终把党旗插在实验田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亿万农民”和“农业科研必须扎根大地,要坚持白天扎根田间观察表型,夜晚潜心实验室解析机理”都让我对于自己以后的科研道路有了新的认知与定位。

周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种源种业创新,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本次党日活动赴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开展学习交流,深入领会种质资源作为"农业芯片"的战略价值。钱前院士团队保存1.39万份野生稻种质、挖掘耐盐抗病基因的实践传承了袁隆平“稻亦有道”的精神,智慧育种平台与种子健康管理技术展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推广的创新、完整链条。活动激励师生以两位院士为榜样,深化种业科技攻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南农力量。

于倩:通过本次党建学习,使我深入了解了国家南繁育种平台的高效技术和野生水稻资源的科研价值,切实感受到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力量。钱前院士的报告拓宽了我对水稻育种前沿的认识,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以科研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

李璐璐:通过参加本次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支部共建交流,让我更加明白了一粒种子托举的不仅是粮食安全,更是现代农业革命的未来密钥,深感我们青年学生当以科技报国之志扛起振兴民族种业的千钧重担,让每一粒种子都镌刻着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历史担当。作为一名农学学生,不仅要不怕吃苦,更要做一名光荣的劳动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技与劳动结合,紧跟党的步伐,为我国农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董其妙:此次崖州湾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种业创新的力量。在野生稻资源圃和离子诱变加速器参观中,我亲眼见证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的完美融合,钱前院士关于种质资源创新的报告更让我明白,我们这代人正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节点。

纪康伟: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的发展既依赖于前辈们的辛勤耕耘,也需要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西岛女民兵的无畏精神到崖州湾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从野生稻资源圃的基因宝库到离子诱变加速器的前沿探索,每一处都展示了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力量。钱前院士等专家的报告让我感受到卓越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以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作为农学研究生,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服务农业、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念。

李依洁:此次参观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工作者将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紧密结合的使命担当,钱前院士等前辈扎根热土、攻坚克难的精神令我深深敬仰。海南育种基地的先进设施与种质资源保护成果,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激励我们农学青年以创新实干守护粮食安全。

朱雪爱:此次党日活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钱前院士给我们介绍的野生稻资源圃,让我受益匪浅。野生稻看似平凡,却是人类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它们在亿万年的自然演化中积累了抗病虫害、耐旱涝、适应极端气候的基因密码。站在资源圃中,仿佛看到一片活体基因库——每一株稻穗都是未来应对粮食危机的潜在答案。如1970年代袁隆平团队从海南一株野败野生稻中发现雄性不育基因,才开启了杂交水稻的辉煌篇章。钱前院士在田间躬身示范、认真讲解的画面依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他对待科研的专注与热忱,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家扎根土地的朴实精神,更激励着我们在各自岗位上以同样的匠心与坚守,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王凡:作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我的内心充满震撼与感动。在崖州湾科技城,我深刻感受到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力量——从陵水基地的现代化种业实践,到野生稻资源圃中守护的植物基因密码;从离子诱变加速器的尖端技术,到科技转化中心呈现的创新成果,每个环节都让我对种业强国的使命有了更直观的认知。钱前院士报告中“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研情怀,黄老师、鲍老师对种业工程的解读,陈凡主任的致辞,再到杨院士的总结,院士学者们用毕生智慧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特别是两位院士在田间躬身示范的身影,让我们看到顶尖科学家的品格魅力。

李妤:本次党建活动在鲍书记、张老师、黄老师等各位老师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圆满落下帷幕。我们一起参观了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以及种业领域的前沿基地,聆听了钱前院士,鲍永美教授,黄骥教授的研究分享,陈凡主任的精彩致辞,杨维才院士的鼓舞总结,收获颇丰。各位老师的无私奉献和卓越领导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会将此次活动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往直前!

代文君:人工智能为种业插上了科技翅膀,通过智能育种算法和大数据表型分析,让传统育种从"经验主导"迈向"精准加速",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兴农的硬核力量。最佳党日活动中学习了"种业振兴行动"战略部署,让我顿悟科技创新必须紧扣国家需求,实验室里的代码和田野间的党旗同频共振时,才能释放最大创新动能。

童昊骋: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崖州湾党日活动,通过参观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我被八姐妹炮班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担当所折服;而在陵水南繁基地与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的游览经历,无不展现着南繁育种与野生稻资源重要性。总之,这一次的活动,对于我的见识和精神都是一次极大的提升。